第(2/3)页 说到这,南山的语调有些可悲。 接着,南山话锋一转,继续说道。 “不过,这是大势,我挡不住,我们也挡不住。” “自古以来,百姓盗匪之乱,都是小乱。” “唯有读书人之乱,可蛊惑人心,可牵扯利益,可聚集势力,可成席卷之势横扫天下。” 南山望着帝都汴梁的方向,背对朱元、远吉,幽幽说道。 “所以,我敢断言,此次科举十之八九的学子都会找到出路。” “也必须找到出路!” “除非……否则……” 除非后面还有个否则的内容,南山没有说出来,因为那样显得大逆不道。 当然,南山刚刚那番言语,已经够危言耸听和刷新三观的了。 哪怕朱元和远吉都是南山亲近之人,此刻他们心中也掀起了滔天巨浪。 …… 一朝风云起,男儿带吴钩。 问君几时来,何年入帝都? 南山眺望远方渐渐出现在视线内的王都,城墙壮阔庄严,如潮水落地涨来,又如山岭横亘天地。 还未入城,南山就感受到了那种久经历史沧桑的压迫感。 黄昏之下的王城帝都,雄踞一方,金色余光照耀之下,处处生辉。 当南山、朱元、远吉等人进入都城时,已经是夜晚戌时了。 帝都没有宵禁,夜市景象繁华,家家灯红酒绿,夜夜纸醉金迷。 月色之下,灯挂柳梢,梅满担挑,街头吹箫,茶馆酒楼喧哗,戏台金装敲锣开场。 好一片人间盛世繁华! 天弘四十六年,秋,会试在即。 南山经过搜身和验明身份环节,不疾不徐走入考场。 感受到考场四周布满兵马,守卫日夜巡逻,森严气氛肉眼可见,南山对这场科举的公平、公正性有了清楚认识。 南山参加的是进士科考试,明定考三场。 第一场考帖经,第二场考杂文,第三场考时务策。 换句话说,这次科考主考圣人经典,诗词,以及某些现有局势的看法。 这次科考的主教官有十人,都是朝中德高文臣。 考试前,南山曾携带包括唐圆州在内的几封推荐信去拜访过其中一二,但都没有确切的回应。 好在王城中外露出的风雨信息,也大多如此,才没有让南山、朱元、远吉三人的考试之心受到影响。 南山缓缓呼出一口气,平复心绪,准备好好应对接下来的三天两夜。 进士科三场考试,一天一场,考试时间从昼至夜烧三根烛尽为止。 进士科的录取很严格,经贴、杂文、策文每一卷都必须达到一定水平,才能进入下一轮考试。 说白了,就是每卷定去留。 即必需三卷全部通过才有能进入下一选拔环节,才可能进士及第。 第一场主考经贴,南山提笔,信笔而来,没有丝毫拖沓。 由此可见,对于这一卷的考题,南山是很熟悉,且有信心的。 第二场主考杂文,也就是诗赋,这更难不倒南山。 第三场主考时务策,正如巫山所料,主题‘如何根除南方祸乱’。 时务策的考题,不仅仅南山能够猜到,很多文人学子都能想到。 但是,要写出一篇有理有据,有自己观点和论据支撑的策文,可不会那么容易。 再者,策文需要先抛出论点,再以总分、并列、递进等方式引入论据,最后总结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法。 这其中涉及到遣词造句、观点提炼、论据找寻、结论性建议,一天时间内完成这些是极难的。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,日月轮转,昼夜交替。 待南山走出考场那一日,阳光明媚,照得南山都睁不开眼。 都城汴梁,酒楼。 “还得等大半个月,杏榜才能放出,我等如那锅中良药,甚是煎熬。” 南山举杯,敬了自比良药的远吉一杯,心情甚好。 第(2/3)页